讀書日
南台灣踏查手記:李仙得台灣紀行

南台灣踏查手記:李仙得台灣紀行

Foreign Adventurers and the Aborigines of Southern Taiwan, 1867-1874

  • 定價:300
  • 優惠價:75225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從未有人像李仙得那樣,如此深刻直接地介入1860、70年代南台灣原住民、閩客移民、清朝官方與外國勢力間的互動過程。

  透過這本精彩的踏查手記,您將了解李氏為何被評價為「西方涉台事務史上,最多采多姿、最具爭議性的人物」!

  本書顛覆傳統中國史籍的描述視角,重現土著在中國政府與西方勢力的外交衝突中的重要腳色。台灣原住民不再只是舞台上的小道具,反而躍升為眾人矚目的主角。

  19世紀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Gendre, 1830-1899),被評價為「可能是西方涉台事務史上,最多采多姿、最具爭議性的人物」。李仙得在1866年底來到中國廈門擔任領事。隔年(1867年)3月,美國三桅帆船羅發號(Rover)在恆春半島南端海域觸礁失事,船長夫婦和船員被土著殺害,引發李仙得來台,處理船難善後事宜。他在1867年4月首次來台,之後五年間,又陸續來台至少七次;每次除了和台灣官員討論土著治理問題之外,也趁機利用他在地理鑽勘的專長,前往淡水、基隆、苗栗、六龜和恆春半島等地,進行地質調查,拍攝土著聚落景觀,並繪製近代以來最有科學性的台灣地形圖像。1872年,李仙得因頻繁介入台灣土著事務,引起清朝不滿,也導致美國駐北京公使的批評,乃被美國政府調往阿根廷任職。在旅程中,原本只是過境日本,卻在美國駐日公使的運作下,認識日本外交官員,旋被日本政府聘任為「牡丹社事件」重要顧問。李仙得提供在台灣活動多年所累積的情報資訊,包括全台灣島圖、恆春半島漢人和土著聚落分布、港口地圖,以及地層結構等圖片。1874年,李仙得匿名發表一篇影響台灣命運最為重要的論述:「台灣土著是否屬於中國領域管轄?」稍後,將他個人處理船難事件過程所累積的台灣印象,集結成一份草稿,名為「台灣紀行」。此份書稿馬上被官方譯成日文,做為派軍征服恆春半島土著的最重要參考資料。

  「台灣紀行」分成四卷;大部分篇章描述台灣北部和西部的地形和土質結構。這些章節頗為平淡,若以遊記文學的標準來看,顯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相對之下,李仙得在記錄南台灣時就展現出豐富的地理內涵與民族誌細節,這些文字不僅生動有趣,而且充滿魅力,足以匹配他在南台灣所曾經歷的非凡事蹟。本書所收錄的就是這些重要章節,即李仙得「台灣紀行」書稿第三卷的第15章至25章。原編者是專門研究日本殖民主義和「牡丹社事件」關係的美國學者Robert Eskildsen教授。2005年,他利用美國國會圖書館珍藏的稿本,摘錄有關南台灣土著事務的篇章,集結成書。

  本書描述19世紀帝國主義脈絡下,台灣南部原住民與中外勢力(清廷、西方政商人士)相遇、衝突與交戰的精彩過程。這些過程乃是圍繞著李仙得與瑯嶠十八番社總頭目卓杞篤之間的盟約而漸次開展的。首先是美國船舶在卓杞篤的領域內遇難;接著是李仙得憑藉外交手段,逼迫台灣府文武官員(駐紮今台南)派遣清軍南下征伐涉案土著;在清軍壓境瑯嶠地區之際,當地族群(福佬、客家、「混生」)害怕腐敗的官軍趁火打劫,聯手請求卓杞篤出面和官員談判,制止軍隊鎮壓;同時,李仙得(而非台灣總兵)毅然進入番地,與卓杞篤舉行會談,雙方訂下「南岬之盟」,保證維護西方船難者的人身安全。這項盟約直接證明土著才是恆春半島的領主,也間接顯示清廷確實將此地土著當作「化外」之民,不願承擔船難善後事務。1871年琉球島民遭遇船難,被高士佛和牡丹社人殺害。1874年日本準備出兵,征剿土著。此時,日本政府最需要的,便是李仙得過去處理土著事務的知識和經驗;不久,立即重金禮聘,儼然成為日本軍事活動的最高顧問。

  本書是李仙得最為精華的論述,一方面直接挑戰南台灣土著的領域是否為中國屬地,另一方面則刺激清廷將全台灣納入實質統治的決心。此後,不管是所謂「開山撫番」措施,或是台灣脫離福建,變成獨立行省,都可看作是清廷對於李仙得論述的回應。若是有人想了解台灣建省前後,南台灣漢人聚落和土著生活景象,本書無疑提供最直接的觀察和記錄圖像。

作者簡介

李仙得(Charles W. LeGendre)

  1830年出生於法國Oullins貴族家族,接受過軍事教育,畢業於巴黎大學。後因娶美國婦人為妻,歸化美籍,並參與美國南北內戰。戰爭期間屢次建立軍功,得以結識未來美國總統葛蘭特,唯左眼、鼻樑、下顎、脊椎等部位,也受過重傷,1864年退役。1866年被葛蘭特總統征召擔任美國駐中國廈門領事,管轄五個港口城市:廈門、雞籠(基隆)、台灣府(台南)、淡水和打狗(高雄)。1867年3月,美國商船羅發號(Rover)在南灣觸礁失事,李仙得開始密切介入台灣事務,前後來台至少八次。1872年,李仙得得罪美國駐華公使,轉任阿根廷使館。從廈門前往美國途中,過境日本橫濱;在美國駐日公使介紹下,與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會面,遂被延攬擔任日本遠征台灣計劃的最高顧問。1872年12月,他以正式外交官員身分(「准二等出仕」,職位僅次於外務卿),陪伴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率領的外交使節團前往北京會談。李仙得旋即準備借調軍事船舶,並聘請美國海軍少校代為整軍。不過,此時美國政府宣布中立,不願介入軍事活動。美國駐華總領事乃以李仙得擅離職守理由,將他關禁上海,逼使他無法隨隊遠征台灣。儘管如此,日本政府仍然感謝他在「牡丹社事件」所提供的重要資訊,乃於事後頒授「勳二等旭日重光章」。同年退休,不過一直住在日本;1890年期間,曾以私人身份協助日本進步黨黨魁大隈重信。1890年3月,朝鮮政府擬借重李仙得處理中國外務經驗,重金禮聘擔任內政部和國王宮內省顧問。1899年在漢城中風去世。

譯者簡介

漢譯者∕黃怡

  祖籍福建廈門,1956年生於台北市,畢業於文化大學法律系。多年來主業為期刊編輯工作,曾擔任《台灣新文化》、《日本文摘》、《大陸現場》、《牛頓科學》、《人本教育札記》等月刊及《重現台灣史分冊百科》總編輯,《自由時報》、《時報週刊》撰述委員,《台灣立報》副總編輯,《新台灣》週刊編輯顧問。著有《脫軌的老大》、《終生的反對者》、《她們獨自起舞》、《人類沙文主義者》、《男人女人懂不懂:後性別時代的情欲觀察》等書,譯有《漢娜鄂蘭傳》、《南台灣踏查手記》。

校註者簡介

陳秋坤

  1947年生,屏東縣潮州鎮人。台灣大學歷史系(1969),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1987)。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目前兼任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授。出版專書《清代台灣土著地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初版1994,修訂版1997,增訂版2010),論文「帝國邊區的客家聚落」、「清代萬丹地域的地主」等論著。曾經編輯「潮州鎮志」、「里港鄉志」和「屏東縣誌」等地方志書。

 

目錄

全書簡介
編者總介紹
李仙得傳記

第一章 羅發號事件
 ●從枋寮到南灣的地形
 ●羅發號船員被殺事件
 ●英美遠征軍與南台灣原住民族的對抗

第二章  清軍南下
●我採取行動,會同中國當局,準備綏靖南台灣

第三章 必麒麟找尋遺體
●必麒麟與宏恩兩先生在南台灣冒險,尋找亨特船長及其夫人的遺體

第四章 必麒麟與宏恩抵達枋寮後的作為

第五章  進軍車城
●劉總兵率領軍隊,以及我自己,穿越山區前往車城
●抵達車城後發生的事情

第六章  南岬之盟
●與卓杞篤議和
●清軍撤退

第七章  再訪卓杞篤
●1868、1869年兩度走訪南台灣原住民
●1869年批准在1867年10月所締結的協議
●中國對台灣番地管轄權的理論

第八章  南岬之盟的成效
●1869年9月在南灣發生船難的巴士島民
●1869年年底在島嶼東南端發生船難的宏恩一行

 

導言

  1860、70年代前往南台灣的外國冒險家,碰上的是一塊野蠻人居住的未馴服土地,大致上處於清廷的統治力之外。即使南台灣不是完全原始,也跟十九世紀西方人所預期的那樣,非常接近自然狀態。前來南台灣的訪客,不是為了找樂子或滿足無聊的好奇心,或至少不是全然如此,而是為了處理幾樁被住在那裡的原住民殺害的外國船難事件。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外國人走訪南台灣,發生在西方帝國主義擴散的脈絡之下;很多他們公開承認的目標,現在都跟帝國主義聯想在一起,譬如必須要散播他們的文明,或是確保他們來往國際船隻的安全。本書發表的文章,許多是第一次面世的;它們訴說著19世紀帝國主義脈絡下,原住民與外國人(包括西方人及日本人)相遇、衝突與交戰的有趣故事。

  統合本書各章節的前後故事,開始於1867年遭到船難的美國人受到攻擊,觸發羅發號(Rover)事件;結束於1875年戰事完了,日本政府裁撤當年為監督侵略、佔領南台灣(即所謂「台灣出兵」),特別設立的台灣蕃地事務局(Taiwan aboriginal ministry)。在1875這一年,清廷對於日本的侵略有了決定性的回應,果決地綏靖南台灣,且正式將之併入清帝國行政管轄。清廷在1875年的行動,或更精確地說,由沈葆楨啟始推動的「開山撫番」計畫,可視為由羅發號事件所觸動一連串政治與外交措施的因應結局,但也可視為南台灣另一個新歷史階段的起始。從此,該地區開始失去自主性。本書的資料不包括1874以後的事件;若讀者想了解南台灣下一階段所發生的事情,可參考最近出版的《1880年代南台灣的原住民族》一書。

  然而,發表於本書的資料,並不僅僅是講述西方人對南台灣的印象;這些資料使我們得以窺見──雖然是不全面的──中國政府綏靖南台灣之前的原住民社會。誠然,這些資料中所呈現的南台灣,受到一大堆西方人先入為主的觀念及偏見所形塑,並被無知及透過通譯所造成的溝通不良所影響,乃至呈現種種限制,不過,它們還是傳達了南台灣生活的生動影像;在中國政府與日本及西方的外交衝突的較大劇碼中,原住民並不是舞台上的小道具,而是眾人矚目的主角。這些資料提供了有力、迫切需要的證據,足以修正出現在大部分日本出兵台灣的歷史中的原住民形象。在多數的敘述裡,尤其是從日本人觀點所做的描述,原住民經常被描繪為兩種刻板的面向:他們野蠻、未開化,殘酷不仁,活該接受懲罰。

  這些資料的作者們,有很多位是策畫、執行日本進犯台灣的主要人物,相當自信他們的行動是妥當的。他們就是要馴服這些「野蠻人」,一點歉意都沒有。然而,當他們描述南台灣的土地及人民時,他們通常會暫時擺下政治策略,呈現好奇心,努力詳實記錄,生動逼真地描述他們個人與原住民之間的交往情況。因此,儘管他們對原住民明顯帶有偏頗、成見,但比起研究遠征的歷史學家,這些作者更把台灣的原住民當作一回事。講得更明確些,他們很多時候也不得不這樣做;歷史學家從事研究工作,很少遇到風險,但這些侵入南台灣原住民社會的冒險家,卻是冒著生命危險。不過,對冒險家而言,這也是其中的樂趣所在。

  在編輯這些文本時,我通常盡量忠實原來的版本,但其中幾個明顯出錯的拼音,我都改過來了;在作者明顯漏字部分,我也都加以插補。

  李仙得的文稿中有許多錯誤、遺漏與矛盾之處,尤其是他的註腳需要編輯處理。很多註腳是不完整的,或是提到沒有收在本書的文稿段落。本書刪除這些部分,但保留其餘的註腳。唯有幾則較長的註腳,因影響到行文的流暢,就移到附錄裡。李仙得的原註,皆加上「原註」字眼。

  編輯文稿中的專有名詞,是相當令人畏懼的工作。這些外國作者對於原住民名字及村庄名稱經常搞混,無法正確拼音,主要的原因是他們不熟悉排灣語,而且當時也不存在標準的記法,其結果就是同時出現不同的拼音(附錄六的表列,就是幾位曾經走訪南台灣的訪客對於各村落的不同拼法)。如今簡直無法核對文本中某些名稱的拼音是否正確,因為它們所指的村庄已經消失,且大多數村庄頭人的名字,也從未出現在漢文文獻中,因此,無法為這些名詞提供一種標準的拼法。對於這些外國作者而言,漢人的名字比較不是問題,但因中文拼寫的慣例尚未成形,所以也出現眾多不同的拼法。因此,本書各章節對於專有名詞的拼寫並不一致,存在很多差異。為了忠於文本,本書保留這些不一致的拼寫方式。書後附上的索引及人名地名對照表,應該可以幫助讀者解決大多數不同拼音所帶來的困惑。

Robert Eskildsen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8016941
  • 叢書系列:台灣經典寶庫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
|
2024/01/21
劇透警告
[2024-2028挑戰計劃]: 在圖書館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快速閱讀一本書,並且試著寫下有興趣、印象深刻之內容的想法

此書是在第一本在圖書館挑選來試著快速閱讀的書。

之前已知曉這本書 (關於早年美國人對台灣的紀錄,我選擇史蒂瑞<福爾摩沙及其住民:19世紀美國博物學家的台灣調查筆記>,甚至也閱讀了李先得共事過的必麒麟著作<歷險福爾摩沙:回憶在滿大人、海賊與「獵頭番」間的激盪歲月>)。當時的目的是想了解當時探險家、人類學家對台灣人的描述紀錄,我想這本書應該也不少篇幅描述台灣各族群的習性與文化,而且羅妹號事件亦能從網路資料窺知一二,故並未特別吸引到我購買,這本書也因為之前台灣電視劇《斯卡羅》而再次浮現在媒體的介紹中(這本書的第一章至第六章的內容),讓我認為對這本書的記載已認識大部分的內容。

即使如此,今天去圖書館的時候還是拿起這本書閱讀,我覺得一本書是值得反覆檢視的,書中的內容已寫定、是死的,但是人可以從中發掘新的價值、推翻原先的想法,賦予這本書生命。

這本書讓我感到有趣的地方,為第七章與第八章與相關的附錄,對於牡丹社事件,作者是以當代國際法角度,論述中國政府對台灣東部土地的主權、原住民管轄權(行政權)、對台灣東部的國際責任。作者甚至比較當時中國政府與日本政府何者具備國際責任心,認為日本比中國更適合擁有台灣主權。在這幾章的論述中,可以理解到的:
1、未開化的民族是不具有談主權條件的,而先進國家(或是已被承認的主權國家)有責任、藉由制度與教育為未開化的地方引入文明體系,所謂的無主地主張。
2、主權是能夠透過買賣而取得(美國的阿拉斯加、路易斯安那),或是主張分離、再併入(美國佛羅里達),甚至藉由國際主張而變更(清帝國對台灣東部主權的否定、日本政府因而出兵懲兇、李先得主張日本可取的台灣東部主權),也能藉由國際談判而決定主權範圍(台灣割讓日本、三國干涉還遼東半島)。

台灣人想主張獨立,希望能組織自己的國家,但是"主權"的概念,不僅僅只是領土與管轄權,背後所代表的是台灣是否有足夠的成熟度與責任感來參與國際。
展開
user-img
4.5
|
2019/01/29
本書描述19世紀帝國主義脈絡下,台灣福佬族群、客家族群、「混生」、平埔族、原住民與各國勢力(大清帝國、西方政商人士)相遇、衝突與交戰的精彩過程。

李仙得(Charles W. LeGendre)1866年擔任美國駐中國廈門領事,管轄五個港口城市:廈門、雞籠(基隆)、台灣府(台南)、淡水和打狗(高雄)。1867年3月,美國商船羅發號(Rover)在南灣觸礁失事,李仙得開始密切介入台灣事務,前後來台至少8次。每次除了和台灣的大清帝國官員討論土著治理問題外,也趁機利用他在地理鑽勘的專長,前往淡水、基隆、苗栗、六龜和恆春半島等地,進行地質調查,拍攝土著聚落景觀,並繪製近代以來最有科學性的台灣地形圖像。

1872年轉任阿根廷使館,從廈門前往美國途中,過境日本橫濱;在美國駐日公使介紹下,與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會面,遂被延攬擔任日本遠征台灣計劃的最高顧問。1872年12月,他以正式外交官員身分(「准二等出仕」,職位僅次於外務卿),陪伴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率領的外交使節團前往北京會談。日本政府感謝他在1874年「牡丹社事件」所提供的重要資訊,事後頒授他「勳二等旭日重光章」。他退休後一直住在日本;1890年期間,曾以私人身份協助日本進步黨黨魁大隈重信。1890年朝鮮政府擬借重李仙得處理中國外務經驗,聘他擔任內政部和國王宮內省顧問。1899年在首爾中風去世。

李仙得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對台灣的戰略地位深入論述,影響大清帝國、日本、美國對東亞的戰略佈局,一方面直接挑戰南台灣土著的領域是否為中國屬地,另一方面則刺激大清帝國將全台灣納入實質統治的決心。此後,不管是所謂「開山撫番」措施,或是台灣脫離福建,變成獨立行省,都可看作是大清帝國對於李仙得論述的回應。而同樣的,日本進攻原住民的「牡丹社事件」也是日本政府對李仙得論述的回應。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