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_加碼
活為難民:那年的我,與印度德里的流亡藏人們

活為難民:那年的我,與印度德里的流亡藏人們

  • 定價:350
  • 優惠價:9533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歡迎來到世界的背面
這裡,並非總是水深火熱、危機四伏
 
  ▍「我們是難民,是沒有家的人。」
  ▍「只要肯努力就有機會,不努力就什麼都沒有。」
  ▍「那些外來移民不會真正為MT著想,他們只是來賺錢。」
  ▍「若有一天西藏迎來自由,我可能也沒辦法回到西藏生活。」
 
  一座位於印度德里都市邊陲的「難民空間」:Majnu-ka-tilla(MT),是一座由流亡藏人所建造的難民城,這兒因商業發展而與我們對難民營落後、髒亂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沿街傳來嘈雜的人聲與撲鼻的香氣,充滿著生活的氣息。
 
 作者以「難民研究」的視角來到這裡,與流亡藏人訪談、閒聊、共食買賣,開啟社會科學理論與世界對話的空間,也試著探索形塑難民處境的機制,尋找能夠鬆動結構的位置,分析流亡藏人與地方社群的交往互動,以理解印度社會和流亡藏人的關係,探究被排除在現代民族國家治理之外的他們,如何在國家的身體之內,沿著各種縫隙,建造使其得以活著,存在,並且行動的條件。
 
  全書深刻梳理難民的共同經驗與處境,如何在每日生活中被社會再生產,結構性的國家力量又如何介入難民性的再生產?並翔實記述作者與流亡藏人相處生活的互動點滴,說情喻理,開展一段獨特的田野境遇和故事,牽引出自身對於難民處境的認識與省思,亦為流亡藏人社會描述的著作,開啟一個新的視角。
 
共同推薦
 
  札西慈仁|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理事長
  林欣怡|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理事
  林昶佐|立法委員
  范  雲|立法委員
  黃崇憲|東海大學社會系退休助理教授
  陳瑞樺|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潘美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劉堉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閱讀這本書,讓我看見西藏難民的多元面貌。——林欣怡(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理事、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開社會學之眼的深入動人書寫。——黃崇憲(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呈現與難民同行,領受著人之所以為「人」的境況。——潘美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非常值得推薦的著作,把MT的日常情景,以及鑲嵌在藏人流亡生活與印度社會變遷的過程,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劉堉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彭皓昀/著作、攝影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研究所碩士。曾是一名受自然科學訓練的背包客,因旅途風景刺激而被社會科學吸引,開始關注難民議題研究。目前正學習成為一名社會學旅行者,以散步、觀察與聊天八卦為方法,不斷思考自身所處的生活世界。
 
  本書改寫自碩士論文《難民性的再生產:以Majnu-ka-tilla流亡藏人為例》,曾獲得「2020年臺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獎」。
 

目錄

推薦序01  與難民同行  潘美玲  
推薦序02  從觀光客的凝視到開社會學之眼  黃崇憲  
推薦序03  在自己的土地上流亡  林欣怡  

楔子
序章 投向晦暗的視線
遇見他們
望向廢墟
曾經的觀光客
帶上社會科學的目光
難民空間們
難民生活
生活與時間

第一章 Majnu-ka-tilla:都市難民空間的誕生
流亡的起點
流亡社會的客廳:達蘭薩拉
來到Majnu-ka-tilla
第一印象
難民?難民營?
命名空間
難民庇護所:Budh Vihar
難民空間的發展
鑲嵌南亞核心的族裔飛地
排除/接納的張力

第二章  難民城市:居住、節點、領域
德里驚魂記
MT,熟悉的陌生地
居、駐空間
難民的都市:位處邊界的空間
難民的階層化
流離、根著與階級

第三章 難民處境
國家,一種結構性效應
難民的日常性
難民的儀式性
維繫難民處境的機制

第四章 流亡的生命
不確定的中介狀態
積極而謹慎:尋找政治盟友
從暫居到長住:打造利益共同體
苦難之後:建立公民性
我們:權力的開顯
 

推薦序
 
從觀光客的凝視到開社會學之眼—─誌記一段難忘的社會學之旅
黃崇憲
 
  總是在最邊緣、最異質的人身上,才得到自身最清晰的印記—─漢娜.鄂蘭
  
  人生或有奇妙的因緣。
 
  第一次見到皓昀,是2018 年7月1日在印度德里機場的過境大廳。彼時,我隨著潘美玲教授帶領的交大印度海外志工團,去印度北邊拉達克列城(Leh)的Jamyang School 進行志願服務。當我們長途飛行轉機抵達時,所有的團員們都已疲憊不堪,但要轉到列城的國內航線隔天才有班次。皓昀則是搭乘廉價航班,先飛吉隆坡,才又轉到德里機場跟我們會合,他背著六十公升的大背包、脖子上掛著一台專業的單眼相機,一副資深背包客的模樣,從此我倆結伴到拉達克並成為室友,無所不談。
 
  Jamyang School 位於海拔三、四千公尺有「小西藏」特色的列城,是達賴喇嘛協助創辦的寄宿學校,學生是拉達克的少數民族,接受有受教育潛力的孤兒、單親或家庭經濟弱勢的兒童入學,學校提供免費的教育和生活費。教職員經費由達賴喇嘛流亡政府基金會支應,學生的生活費則由當地德高望重分任校長、總管的格西(藏傳佛教最高的宗教博士學位)募款籌集,而成了潘美玲口中極巧妙形容的「一所難民幫助貧童的學校」。
 
  不久,認識了當時九年級的Motup,能用流利的英文跟我交談。他告訴我,多年前他爸爸帶著他來校,然後藉故說要去買日常用品,從此一去不回,那時年幼的他整整哭了一、兩個星期,才逐漸適應過來。Motup 每年在快要入冬前會回家,度過兩個月的寒假再返校。他的家位於喜馬拉雅山七千多公尺的小村子,要走一百多公里的雪地才能搭到大眾運輸系統,沿途要攀岩、涉過冰川、晚上在山洞生火過夜。視天候而定,一趟路短程則四、五天,長則超過兩星期,曾被拍成紀錄片《冒險上學去》,說是全世界最危險的上學路。Motup 說,他有同伴們一個掉落懸崖、一個被河流沖走而亡。
 
  我們在Jamyang School 期間,適逢達賴喇嘛生日大會,在會場看到大群穿著傳統藏服的流亡藏人遠從各地來參加慶祝活動,在會場台下主位的不是西方媒體和貴賓,而是流亡藏人學校的小學生。尊者除了以英文致詞開場,全程使用藏語。中間有一度尊者對著遠方似乎在喝止什麼,經旁邊的藏人朋友解釋,方知有一衣衫襤褸者遭維安人員驅離,尊者特地制止。後來我們又幸運地蒙尊者接見,侃侃而談對「台灣問題」的殷切關懷。
 
  接下來,我與皓昀來到位於德里近郊的MT,也就是本書中的西藏難民聚居區,碰到的第一個藏人就是書中的央宗,在路邊擺小攤賣涼粉和一些雜貨。當晚入住一間由喇嘛經營的旅店,本來我們各自住的房間都有冷氣,但為了省錢,隔天皓昀便換到沒有冷氣的房間。七月的德里氣溫常在攝氏四十度左右,皓昀下田野三個多月得忍受如此的酷熱夜晚,其辛苦可想而知。但更具挑戰的是,我被眼前已被「常態化」的MT 給愣住了,因為跟我本來預想的「難民區」完全南轅北轍。在踏查一遍整個社區後,我不禁跟皓昀說:「這研究要怎麼做啊?你要如何下手?」皓昀頓了一下,對我說:「先把社區地圖畫出來。」我沉默以對,因為我當時毫無想法,以我多年指導論文的經驗,直覺「凶多吉少」。在MT 住了三晚,我就先回台灣。
 
  幾個月後,皓昀寄給我論文計畫書,令我頗為驚豔,沒想到我直覺窒礙難行的研究計畫,他竟能「別開生面」闖出一片天,不但田野資料豐富,更難得的也能拉出理論高度,與既有的「難民研究」進行跨國比較參照、深入對話。論文完成後的口試,我高度肯定。他也決定投件台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獎,請我幫他寫推薦信,結果也不負所望獲獎了。如今,他將碩士論文改寫成書即將出版,這也是非常值得讚許的社會學公共書寫之實踐。此改寫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反身性」(Bourdieu)的後設「二階觀察」(Luhmann),將自己與被研究對象互為主體地互含互攝出「視域的融合」(Gadamer)。究其實,自我建構具有連續性發展的內在參照系統(尤其是實質性的道德問題與倫理終極關懷),在與社會交錯過程中形成。人可以超越不同語言和種族,去意識到更廣闊的共同體之社會關聯。
 
  在與Jamyang School 小孩與MT 流亡藏人的密切接觸中,貧困弱勢者/難民不再是「概念化他者」(generalized others),而是活生生有脈息的具體肉身,使令吾等直面其生存處境之「人間條件」。
 
  如果說2018 年,我在德里機場見到皓昀的形象是背包客,我倆初抵MT 的驚鴻初瞥是觀光客的凝視,是來自符號的消費與收集,是觀光客帶著慾望消費觀光景點,是「我來故我在」打卡式自拍的到此一遊。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本書,則是開社會學之眼的深入動人書寫。
 
  一路走來,我有幸見證了皓昀此充滿挑戰的研究蛻變過程。從印度北邊最邊緣的 Jamyang School 、德里近郊的MT,與我們生命經驗/人間式「活著」的存在證言,對比之下讓我們得以「迴光返照」出自身最清晰的印記,一個旅行與閱讀酬賞、豐富吾等的人生視域。我非常珍惜與皓昀此段殊勝因緣的結伴社會學之旅,內心常不自主浮現懸而未決的「西藏問題」,也忘不了Jamyang School 那些孩子們天真清澈的眼神,衷心祝福他們勇敢地邁向未來的人生,活出動人的自我。
 
  是以為序。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470265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二章 難民城市:居住、節點、領域(摘錄)
 
2017 年7月凌晨兩點,飛機越過了中南半島與孟加拉灣,伴隨轟隆的引擎聲,降落在漆黑的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儘管還在半夜,外頭的熱氣依然在我踏出機艙門的瞬間讓眼鏡蒙上層薄霧。扛起八十公升的大背包,手中緊握旅行文件,我繃緊神經通過海關,很幸運地,沒有被索賄,也沒有被刁難,順利入境印度。機場內外有很多荷槍實彈的武裝警察,我沿著指示牌穿梭在難辨方向的機場半小時後,終於離開冷氣微弱的入境大廳,來到漆黑中的公車站前。坐上前往新德里火車站的公車,沒有預定好旅館的我,抱著「到時候再說」的心態,亳不設防地展開我此趟的印度之旅。
 
德里驚魂記
 
那時,我剛結束馬來西亞的印度社區研究,憑藉對「印度」的些許認識來到德里,我刻意避免自己過於依賴現代科技,並不打算在旅程一開始申辦網路,希望更強烈地接收德里這座陌生城市帶來的文化衝擊,也好奇命運會如何安排我與這座城市的相遇。看著異常沉寂的手機,我想,先給自己二至三天的時間在市區探索吧!
 
無論在文化還是地理上,德里是我到過最遙遠的地方,這裡沒有任何熟悉的食物、語言、連鎖店,也沒有熟悉的面孔與文字,任何屬於德里的常態,都可能化為突如其來的意外驚喜。不過,似乎不怎麼意外,我的印度之旅一開始,除了留下「令人難忘」的受騙經驗,也沒有什麼更值得說嘴的了。
 
凌晨四點,巴士抵達新德里火車站,我逐間旅館詢問是否還有空房,總算在巷弄深處找到一間不起眼的小旅館。本以為狼狽的我能得到旅館老闆的同情拿到房價優惠,沒想到他反是獅子大開口地開了雙倍房價,並以政府的名義索取「清潔費」。別無選擇的我付了錢、拾起房間鑰匙,住進一間滿布灰塵的殘破房間,床上有一張看似萬年沒洗的棉被,廁所的衛浴設備也被污垢佔據,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房門的鎖還具備功能,使我不必提心吊膽地入睡。幸好我對住宿的要求不高,「入眠」這件事對我來說並不困難,翌日早晨,可以精神抖擻地前往德里市的核心——康諾特廣場(Connaught Place)。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2/05/21
「在光影交錯的舞台上,我們總是善於注視那些明亮的事物,並企圖對光影、輪廓、色彩的細緻變化給予豐富的描述,但對那些被留在陰影處的事物,我們的想像似乎過度的貧乏,沿著擅長迴避的視線,僅將其簡單描繪以黑、病、混亂與異常。」

我最喜歡的是楔子裡的這段話,它揭露了在幸福快樂的資本主義社會表現後頭,階級仍無所不在的控制我們。我在書中見到,即使是活在難民區裡的人們,同樣被資本宰制。有豐富資本,就能過上好生活;沒有,只能在生活牢籠裡追尋。

沿著敘事線,跟著作者從德里到MT,從完全的外來者,到與對方產生關係,再到能換位進入對方視角的「觀察者」,視閾的切換,從理性客觀的觀察到帶入個人情感後的關懷,是我認為本書最有趣之處。

文化研究常以治理為切入觀點,無論是彰顯文化或是強調認同;但讀完本書發現,無論在世界上的什麼地方,建構的模式是相似的,但反抗或生活——亦即活下來的方式,卻往往更為晦澀、複雜,各有各的網絡,還有文化背後的文化。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愛的繪本展
  • 台灣廣廈
  • 春季電腦展(止)